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143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63篇
地质学   475篇
海洋学   47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礁滩体与建设性成岩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礁、礁丘、丘同属碳酸盐建隆,礁、滩是重要勘探目的层。但各自在沉积组分、组构、环境和时空分布,以及油气地质条件上迥然不同,因而无论从理论还是勘探实践上,都有必要将其各成体系划分开来。礁滩自身为好储集岩,当建设性成岩作用叠加后可形成好的储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主要受沉积微相与建设性成岩作用两大因素控制。前者是基础,并以高能的礁滩相带为最好;后者主要包括破裂、白云石化和溶蚀三大类,并以白云石化或溶蚀为最优,其中的溶蚀分布最广泛、影响最深刻而对优质储层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礁滩储层中的古岩溶类型最为丰富多彩,包括同生期、准同生期、表生期和埋藏期热流体岩溶的所有类型,白云岩化礁滩体也不例外。其中,同生-准同生期岩溶的形成机制与礁滩沉积时高频层序旋回向上变浅序列的短暂暴露淋溶有关,表生期岩溶则受控于礁滩沉积后三级层序旋回Ⅰ型界面的暴露淋溶。由此,导致礁滩储层中除了可以也是(碳酸盐岩中)唯一保存原生孔隙外,还发育了次生溶蚀孔洞缝和大型溶洞。礁丘、灰泥丘尤其是丘间洼地中发育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它们自身没有有效的原生孔隙,但岩溶作用可以形成次生孔隙。  相似文献   
102.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在深埋隧道围岩质量分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行隧道围岩分类中存在的"模糊性"问题,引进模糊层次分析模型,实现了围岩定性分类向定量分类的转变,经过工程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确定了影响隧道围岩质量的主要因素,如岩块坚硬程度、结构面发育程度、岩石质量指标以及地下水出水特征,然后建立了模糊评价模型,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因素的权重,最后针对堡镇铁路隧道围岩采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决策的数学模型所得到的结果对隧道各段岩体质量的级别进行了划分.  相似文献   
103.
渤海湾盆地深部有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主要从沉积、成岩方面及与之相关的因素来分析渤海湾盆地深部有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研究认为,除了沉积作用外,低地温梯度、高沉积速率、高加热速率、高生烃强度和异常压力等因素影响了成岩作用的进程和强度,对深部储层原生孔隙的保存和次生孔隙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造成了中部黄骅坳陷深层相对高孔高渗储层发育层段多,物性好,而东部辽河坳陷次之,西部冀中坳陷最差。  相似文献   
104.
从黔南、桂北的航天遥感图像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地表的宏观岩溶地貌明显地受控于区域性大型“X”共轭节理系统,此类节理构成一幅巨型的渗滤网,成为大气降水下渗的主要通道,从而导致被其穿透的岩石遭受溶蚀,形成以线性岩溶谷地为主体的岩溶景观。即水平地层分布区,呈片状“X”形网络结构;直立地层分布区,呈羽状条带结构。水体下渗至潜水面后,将主要沿“X”节理走向向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排泄,从而形成复杂的地下管道网络系统。首次利用网上Google Earth影像研究喀斯特环境,解决了只能依赖航片和卫星照片才能研究地球地貌的瓶颈,这对地貌研究和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和治理提供了廉价便利的影像材料。  相似文献   
105.
4D seismic is widely used to remotely monitor fluid movement in subsurface reservoirs. This technique is especially effective offshore where high survey repeatability can be achieved. It comes as no surprise that the first 4D seismic that successfully monitored the CO2 sequestration process was recorded offshore in the Sleipner field, North Sea. In the case of land projects, poor repeatability of the land seismic data due to low S/N ratio often obscures the time‐lapse seismic signal. Hence for a successful on shore monitoring program improving seismic repeatability is essential. Stage 2 of the CO2CRC Otway project involves an injection of a small amount (around 15,000 tonnes) of CO2/CH4 gas mixture into a saline aquifer at a depth of approximately 1.5 km. Previous studies at this site showed that seismic repeatability is relatively low due to variations in weather conditions, near surface geology and farming activit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ime‐lapse seismic monitoring capabilities, a permanent receiver array can be utilised to improve signal to noise ratio and hence repeatability. A small‐scale trial of such an array was conducted at the Otway site in June 2012. A set of 25 geophones was installed in 3 m deep boreholes in parallel to the same number of surface geophones. In addition, four geophones were placed into boreholes of 1–12 m depth. In order to assess the gain in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and repeatability, both active and passive seismic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The surveys were conducted in relatively poor weather conditions, with rain, strong wind and thunderstorms. With such an amplified background noise level, we found that the noise level for buried geophones is on average 20 dB lower compared to the surface geophones. The levels of repeatability for borehole geophones estimated around direct wave, reflected wave and ground roll are twice as high as for the surface geophones. Both borehole and surface geophones produce the best repeatability in the 30–90 Hz frequency range. The influence of burying depth on S/N ratio and repeatability shows that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repeatability can be reached at a depth of 3 m. The level of repeatability remains relatively constant between 3 and 12 m depths.  相似文献   
106.
地基土承受超载作用时就会产生沉降,在土体沉降作用下埋置于其中的管道,管壁就会产生变形甚至破裂。为分析地面超载对临近地下管线的影响,基于温克勒(Winkler)弹性地基短梁理论,应用Boussinesq解,考虑地面超载引起下卧层的沉降及地基土体的侧向移动对管道的影响,建立地面超载对埋地管道影响的分析计算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进行求解;通过算例分析了超载大小、位置,管道刚度、埋深、管径以及土体性质对埋地管道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超载大小、管道的刚度、埋深、管径对地下管道位移的影响较大,而当地基基床系数和超载离管道的距离增大到一定值时,地面超载对其影响将减弱。因此,需要考虑邻近超载对管道的影响,合理制定埋地管道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7.
王建华  杨召焕 《岩土力学》2015,36(Z1):61-65
开展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PE涂层足尺管道在软弱黏土中发生纵向位移时静置时间、加载速率以及土层不排水抗剪强度3个因素对轴向摩擦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管与软黏土纵向相互作用的抗力-位移曲线存在硬化型和软化型两种形式,前者的峰值摩擦阻力一般出现在加载过程的最后阶段,而后者的峰值摩擦阻力则出现在相对位移为(0.005~0.02)D(D为 管直径)范围内;试验测得的峰值摩擦系数取值介于0.12~0.23之间,且该值比美国API规范推荐值偏小;管土纵向峰值摩擦系数与加载速率成正相关关系,且加载速率对抗力-位移曲线类型无显著影响;常见的不排水抗剪强度范围内,土层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值越低,纵向摩擦系数越大。上述结论可为海底埋设管线与软黏土纵向相互作用摩擦系数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8.
崔玉哲 《现代地质》2014,28(4):867-874
裂缝型储层是潜山油气藏的重要储集层,裂缝形成的控制因素复杂,识别难度大;然而裂缝形成机制和地震反射特征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对裂缝发育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并采用蚂蚁追踪裂缝识别、吸收衰减属性分析和多属性聚合分析等技术对潜山储层进行预测,细化处理流程,多种预测相互印证,减少单一预测方法存在的多解性和局限性,提高了潜山储层预测的可靠性。利用该方法在辽河坳陷滩海区海月潜山裂缝型储层进行实际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潜山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9.
地下空间开发引发了大量的补偿基础问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岩土技术难题。对结构荷载已完全被开挖土重所替代的等补偿和超补偿基础而言,理论上基础将不会出现工后沉降,但大量实测数据表明,等补偿甚至超补偿基础往往在竣工后均出现沉降变形,南京地铁隧道基础便是典型实例。为此,探讨了深基础与浅基础间的异同点,并推导出考虑埋深的坑底土体应力计算方法;然后围绕基础的整个施工过程,详细分析了开挖卸荷和施工找平对基底变形的影响,发现找平过程中多挖了与隆起量体积相等的土体,而该缺失的土体将导致基础后期发生沉降变形。据此思路计算地铁隧道基础的变形量,并与工程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者吻合较好,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0.
南黄海盆地古潜山分类及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海是下扬子的主体,奠基于晋宁期变质基底之上,构造演化历经南华纪—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发育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箕状断陷发育期和新近纪—第四纪坳陷发育期,为一典型地台-断陷-坳陷多层结构的复合盆地。盆地历经多次构造运动改造,古潜山发育,类型多样。在总结前人对古潜山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南黄海新近采集的二维地震剖面,对该地区古潜山类型进行了系统划分,并对典型古潜山的构造特征及生储盖匹配关系进行了初步描述。根据成因划分为剥蚀型潜山、拉张型潜山、挤压型潜山和复合型潜山四大类,每一类又可根据形态划分出剥蚀残丘型潜山、拉张翘倾断块型潜山、拉张断阶型潜山、拉张断垒型潜山、挤压褶皱型潜山、拱张褶皱型潜山和褶皱—断块复合型潜山等类型。南黄海盆地古潜山的发育具有分带性,按盆地中潜山的构造位置,分为凸起潜山带、陡坡潜山带、洼陷潜山带和缓坡潜山带,每一构造带发育了不同类型潜山。研究表明南黄海古生界和中生界古潜山数量众多,规模较大,是南黄海地区实现油气突破的一种重要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